Search


張赫宙這個名字,恐怕今天的臺灣讀者已經不太認得了。不過在日本時代,他一度曾經啟發和激勵了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張赫宙這個名字,恐怕今天的臺灣讀者已經不太認得了。不過在日本時代,他一度曾經啟發和激勵了許多臺灣優秀的寫作者——包括張文環、包括龍瑛宗、也包括呂赫若。

據說呂的筆名中那個「赫」字,便是向張赫宙致意。有點像史景遷期許自己成為司馬遷的味道。

張赫宙之所以受到臺灣文壇矚目,除了作品之外,與他來自朝鮮的背景自然也有關係,同為殖民地作家,張赫宙的成功成為了許多人的典範。

但他後來被遺忘,恐怕也和這個願意有關。隨著時勢變遷,張赫宙成了人們口中的親日文學家,站到了歷史錯誤的一方,光環也就不再了。

對於這位曾在臺灣文壇赫赫有名的人物,臺灣的文學史研究者當然不會錯過。可是在我們的出版市場上,卻很難找到一本張赫宙的中譯作品,不能不說是個遺憾。

親日也好,反日也罷,如果我們無法接觸到那個年代臺灣作家所閱讀的作品,我們對他們的眼界和世界,又能夠理解多少呢?

【一起維護《台灣文學》】昭和十八年(1943)二月
  
這幾天時常和文環兄見面,
一起天南地北聊著最近鑑賞的小說、電影和戲劇
張赫宙的《人的羈絆》、《美麗的壓抑》;
電影《成吉思汗》、《喃喃細語的樹蔭》和《鴉片戰爭》;
戲劇《芝山岩》、《樂劇大台北》……
啊!文藝的世界多麼充滿生命力,
雖然同樣身為創作者,都知道哪些部分有待加強、哪些部分可以更好
但是藉由作品,能觸摸到另一個有著創造力的心靈,
實在多麼美妙的事情呀。
  
和文環兄討論的過程裡,
也有些覺得自己似乎近來缺乏幹勁。
同樣身為《台灣文學》雜誌的一員,在創作之外
我們還得煩心更多瑣碎的實務,編輯、出版、發行……
雖然已經習慣了,可是身體還是不免感到疲累。
  
不過,還是非常感謝文環兄,
能和文環兄一同努力,總是覺得多了許多勇氣能堅持下去。
直至今日,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說:
維護《台灣文學》者是張氏和我。
  
  
#小編代po
#他們常常在山水亭討論喔有興趣的粉絲歡迎前往捕捉
#但老實說小編一看到赫若先生的光芒就完全睜不開眼啊
#那天忘記帶相機幫呂赫若張文環拍照了
#可惜是1940年呢感謝研之有物提供照片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